熊伟:离开一线城市后,年轻人还能去哪里?

  • 熊伟:离开一线城市后,年轻人还能去哪里?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财经业界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

作者|熊伟(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助理教授硕导、同济大学交通治理研究院兼职导师)

在美国曾经有过的非常出名的争论,关于到底是去往城市还是去往农村。《瓦尔登湖》是梭罗在1854年写的一本散文集,这本书记录了他自己在瓦尔登湖两年多隐居生活。当时,这本书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很多人效仿他,离开城市,去农村生活。这本书认为城市有非常多缺点,比如城市环境不好,犯罪率比较高等;认为我们要对大自然更加友好,应该去乡村居住。

一百多年之后,哈佛大学有一个叫爱德华的经济学家写了另外一本书来反驳梭罗的观点。这本书的名字叫《城市的胜利》。爱德华用经济学的实证的方法非常严谨地论证了城市比农村更加绿色,并且能够给我们居住者创造更多财富的。他认为居住在城市所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碳排放都是远远低于生活在农村的。比如,如果如果在农村,我们要去拜访朋友,需要坐很长时间的车,这会产生碳排放。

另外,城市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能够让我们的工业得以发展。大家知道人必须要集聚起来才有可能去进行我们后面的分工,分工才能产生效率。并且,人只有集聚起来才能够有更多的交流,交流才能产生创新,创新也是我们提高效率的一个很大的来源。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的学术界和普通公众其实更多地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想要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去往城市而不是农村。

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城市经济学当中关于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些基本规律。

规律一,城市化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如,全世界总人口是在不断上涨的,但是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增长幅度要远远大于总人口的增长幅度。这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愿意生活在城市。当然,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城市的医疗卫生更好,存活率比较高等。

规律二,高度城镇化是发达国家的基本特征。大家知道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努力进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我们统计了OECD国家(世界经合组织,代表着全球的高收入经济体)当中各个国家的城市化率(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上总人口的比例)。发现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率是80%,也就是说80%的人生活在城市,20%的人生活在农村。

规律三,各个国家在城市化过程是条S型曲线。最初,有一个起步阶段,是缓慢的增长。然后经过一个非常快速的加速阶段,当城市化率达到65%左右的时候,它逐渐进入到一个缓慢增长阶段。最后会发现,它会达到一个平台期,也就是说保持某一个城镇化率不再变化。这是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统计出来的一个规律。

我们再看看中国的城市化。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时候发现,中国大概有63.89%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快跨入到缓慢增长的阶段了。当然,它是刚跨入缓慢增长阶段,其实速度还是挺快的。

因此,中国在前两年提出来一个发展战略,就是中国的发展,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城镇化的发展都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了高质量增长的阶段。

中国提出来了2035年规划,我们大概要达到70%的城镇化率的目标。也就是,我们剩下还有百分之六点几的人口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但是整个速率会逐渐地下降。

规律四,大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今天在讨论的是去往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而不是去往城市还是农村。一线城市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大。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城市的人口的发展规律是城市的人口规模越小,增长速率越慢。也就是说,大城市的增长速率高于中小城市。这个规律就是,我们各个城市的发展都喜欢往大了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规律。

但是,城市的扩张是不是没有限制呢?我们看看国际上认为的最大的几个城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我们通常说的“纽伦巴东”是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城市。它们都在经过漫长的增长之后会达到一个极限,经过这个极限之后,总人口会逐渐下降。

那么中国的大城市的整个规模是不是已经到了极限呢?我们可以回过头去看一下日本的情况。日本东京这个城市的人口的规模是在一九七几年到八几年的时候开始下降的。那个时候,日本的总人口的城镇化率,我们看到它实际上在七几年、八几年的时候还依然是属于缓慢增长阶段的。

在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之后,大城市的规模有可能出现停滞的情况。城市规模停滞意味着不会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到这个城市,或者说进入到这个城市的人口的规模要小于离开这个城市的人口的规模。这个时候就可能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经济发展减速、房价下跌等等。日本曾经在这个时期,它的房价是经过一轮大的下跌的。那么对于我们中国的一线城市来说会是怎么样呢,这个大家可以去想一下。

我们刚刚介绍完了世界上各个城市的发展规律之后,我们可以知道,大城市是基本趋势,但是大城市有极限。那么,对于个人的选择,我们如何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呢?

如果你想留在上海,是因为什么原因留在上海?第一,在上海我们会有更高的经济收入。一方面,如果你创业,上海人口规模很大,市场会非常大。另一方面,上海工作岗位会特别多,因为上海企业集聚,工资水平也很高。这会导致你的企业或者个人选择在上海,会有更高的经济收入。

第二,上海有更好的公共服务。比如,最好的医院、学校基本上都在一线城市。美术展览、音乐会和话剧等等这样一系列的公共服务也都在一线城市。在上海,任何一个小众的爱好,你都可以找到你的志同道合的人。比如,看话剧这种小众的爱好。大家知道在三四线城市,我们是很难去享受到这样的公共服务的。因为这样的公共服务是需要非常大的人群才能够支撑起来的。比如,一千个人当中有一个人喜欢看话剧能支撑起这个话剧院。如果人口少了,那么这个城市就没办法去提供这样一个服务。

如果你要离开上海,是因为什么原因离开上海?第一,上海生活成本很高,衣食住行,特别是房价。在上海生活压力很大。职场的“996”就是从一线城市的这些企业里面流行开来的。陆家嘴上班的白领很多时候都是拎着早餐跑步上班的,那么在三四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其实很难看到这样的情况。第二,在上海生活,其实大部分人是孤独的,特别是年轻人。因为一般你的父母不会跟随你来到这个城市。在一个新的城市,要想交很好的朋友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而且在很多时候,你越是在喧闹的大都市,你越会感觉到孤独,因为身边的人都很忙碌,你会感觉到自己一个人好像被遗忘了。第三,我们住的和交通方面都会非常拥挤。堵车,大家知道上海的堵车还算好的,北京的堵车真是代表了一线城市的水准。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在选择留在一线还是去二三线城市一个考量的因素。这个题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每一个人对价值的这个诉求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物质资源是不一样的。在这个维度上面,我们需要有一个原则,就是物有所值。

生活在上海的成本很高,那么你是不是相应的能够取得这么多收入,你是不是能够有资格享受到公共服务。大家要知道上海有很多公共服务是必须要上海市户籍的人口才能够享受的,比如教育和医疗,这两个应该算是大家最关心的公共服务了。

另外,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一方面会重视物质收益,但是另一方面,物质方面的很多东西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取我们认可的价值。这个价值来自于,一方面,公共服务给你提供的这种舒适度、这种满足感。另一方面,比如你生活的城市给你的精神压力要在你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你的生活质量要有保障。

如果离开一线城市去往二三线城市,我们也不是随便挑一个城市就去了,我们必须要去到合适的二三线城市。有几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一线城市行政辖区内的新城,比如上海的五大新城,像北京现在也在做一些新区。这些新区的房价可能没那么高,然后政府也有支持,产业也有导入。

第二个选择是去往一线城市周边的这些城市群。比如长三角,大家知道的苏锡常。苏锡常离上海的距离是逐渐的增加的。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离上海越远的城市,人均的GDP是越低的,除了南京这种省会城市。

很多经济学家已经论证了这个规律,就是产业是跟着资源走的。比如说上海,它首先是港口,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交通枢纽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政府的政策,这都是资源。那南京为什么会比较高呢?因为南京是省会城市,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资源,所以说产业是跟着资源走的。

第三个选择是去往一些区域一体化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中国2035的规划是鼓励大家去往城市群的。城市群周边的二三线城市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我们中国有几个很著名的城市群,比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是国家规划出来的未来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有一线城市,也有很多二三线城市。去到这些地方的二三线城市,还是符合我们城市经济学规律的。比如武汉、长沙、成都、重庆,这些城市都不属于一线城市,但是它都是在未来的发展战略重心上,那么这是我们可以去选择的城市。而且它们的房价通常都比较低。

网易研究局(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研究局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驾微信公号 看这里看不到的内容

【精彩推荐】点击进入网易研究局·中国版>>

【精彩推荐】点击进入网易研究局·国际版>>